24小时服务热线:(0)15161976555 
|| 返回首页
|| 公司简介
|| 企业资质
|| 工程展示
|| 业务范围
|| 工程业绩
|| 特色技术
|| 安全管理
|| 联系我们
工程展示
联系我们
地 址:江苏省盐城市秦南秦兴新村116号
联系人:沈 超
热 线:(0)15161976555
电 话:0515-88699288
传 真:0515-88699288
网 址:http://www.ycgk.net
    当前位置:首页 - 新闻动态 - 特色技术
“三公”经费:没有问责就没有公开我的搜狐

发布时间:2012.06.28
 

 在这个社会,只要一提“三公”经费,公共舆情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怨愤。在民众眼中,“三公”经费俨然已经成为奢侈和腐败的代名词。

  面对民众越来越强烈的指责声浪,中央政府痛下决心治理“三公”。从去年开始,国务院严令中央级诸部门公布“三公经费”。尽管最终“三公”公开的品质难如人意,但毕竟有了一个“艰难的开端”,其开创性价值不容小觑。

  今年的“三公”经费于昨天新鲜出炉。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7日在北京说,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、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(境)经费、车辆购置及运行费、公务接待费支出,合计93.64亿元人民币(详见A14版)。

  谢旭人指出,中央部门要细化“三公”经费的解释说明,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、因公出国(境)团组数量及人数、公务接待有关情况等,并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。省级政府要在两年内公开“三公”经费。

  按照财政部的数据,去年中央部门“三公”经费为94.7亿元人民币,相比之下,今年的数字只能说略有降低。坦率而言,这样的局面,距离国务院三令五申的“严格控制”和“大力压缩”的目标,委实相去甚远。我们当然不敢奢望,中央部门的“三公”经费朝夕之间便有大幅度的降低,但如此“犹疑徘徊”的情势,亦非民众所乐见。

  公开“三公”经费的谛旨,正在于以“公开”促“节约”。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公开而公开,那公开的意义便只能流于一场自欺欺人的表演。因此,每一年“三公”经费的公开,要让民众清清楚楚地看到公开的效果与价值。而那种装模作样的“姿态性公开”,除了再次灼伤民意、刺激舆论反弹,别无正面效用,更与公开的旨趣背道而驰。

  “三公”经费需要大幅度削减,更需要条分缕析、锱铢毕现地公开。亦即,民众需要一份能看得懂、厘得清的详尽细致、具体入微的“三公”账本。恐怕也只有如此,大幅度降低“三公”经费才有可能。否则,面对一份粗枝大叶、云遮雾罩的账本,民众的置喙权将被有预谋地封杀,继而陷入令人懊丧的事实上的失语状态。

  因此,在财政部公布了“三公”经费的总数之后,中央部门行将各自发布的“三公”账本,无疑更加牵动视听。去年的局面尽管不尽如人意,但由于是首次公开的原因,民众的期望值和耐心都有宽容的余地,但今年的情形却大为不同,倘若中央部门各自的账本仍然是一本“糊涂账”,避实就虚、删繁就简、侮辱大众智商,那又将是一派沸反盈天的局面。

  民心不可侮,民意不可违。“三公”经费,几成腐败溃烂的渊薮,政府机构理应展现基本的政治耻感,涤荡这块厚黑土壤。而“公开”和“透明”是惟一的道路,而无论是软抵制还是硬抵制,都将让政府的公信力以及融洽的官民关系,付诸东流,零落成梦幻泡影。

  显然,必须建立制度性的具有战斗性的问责机制,对那些拒绝公开或者虚情假意公开的部门及其官员,大刀阔斧地进行问责。时至今日,我们必须清楚,没有细化账本,就没有公开;没有问责,也没有公开;各级人大若还是不能切实肩负起监督约束之责,仅靠行政部门自我监督,就更没有公开。来源都市时报)

| 返回首页 | 公司简介 | 企业资质 | 工程展示 | 业务范围 | 工程业绩 | 特色技术 | 安全管理 | 联系我们
版权所有 © 江苏宏盛烟塔工程有限公司 .2010 地 址:江苏省盐城市秦南秦兴新村116号 联系人:沈 超
电 话:0515-88699288 热 线:(0)15161976555 传 真:0515-88699288 网 址:http://www.ycgk.net 烟囱爆破